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科技工作

安徽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举办滁州市观摩交流会 科技赋能绘就渔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

发布日期:2025-06-03   作者:水产所 周华兴    来源:水产所 遗传育种室    阅读:

2025年5月22日至23日,安徽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在滁州举办观摩交流会,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研讨,全面考察滁州水产科技创新成果,共谋现代化渔业发展新路径。会议由体系首席专家江河主持,来自体系岗站专家滁州市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参会

首日行程聚焦现代养殖与地方良种繁育,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三家标杆企业。在来安智环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,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引发关注。企业通过工程化养殖池、高效水处理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,实现南美白对虾全年高密度养殖,一年可产6-8茬、单茬产量达5-8kg/m3,水循环利用率超90%,形成"零排放、低耗能、高产出"的绿色养殖模式。福家水产展现种业"芯片"力量,作为省级良种场,其打造的"四大家鱼+滁州鲫"双核繁育体系成效显著。上年度生产鱼苗40亿尾,成功突破滁州鲫规模化繁育技术,联合高校建立"滁州鲫科技小院",培育的草鱼"沪苏1号"被列为全国主推品种。走进全椒县潘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1.6万亩稻虾共作基地展现生态农业磅礴气象。通过"精准投苗-生态养殖-品质分级"管理体系,实现"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",年产优质稻米8000吨、小龙虾2800吨,带动240人就业,其打造的"潘氏陈浅"品牌获评滁州著名商标,成为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典范。


次日活动聚焦加工升级与设施创新,探索渔业价值链延伸的滁州实践。在安徽广聚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金汤鱼片、剁椒鱼头等产品琳琅满目。企业建成5000㎡现代化车间,年加工水产预制菜190万斤,自动化生产线展现从“塘头”到“餐桌”的增值路径。在明光市隆聚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通过圈养桶循环水养殖,降低药物残留与有害物质积累的风险,去除鲢鱼的土腥味与油脂,使得花鲢鱼的肉质更加鲜美,为市场稳定供应高品质水产品。


观摩交流会,滁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,滁州市水产养殖面积94.2万亩,总产量41.2万吨,渔业产值116.5亿元,既保障和稳定了市场供给,也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。与会专家指出,滁州通过“工厂化循环水养殖”“稻生态种养”“预制菜深加工”等模式,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、三产融合的创新之路。江河总结强调,此次活动不仅是成果展示,更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动员。未来需强化产学研协同,推广生物絮团、智能尾水处理等核心技术,培育“滁州鲫”“稻虾米”等特色品牌,推动安徽从水产大省向强省跨越。

此次观摩会通过"现场观摩+案例剖析+战略研讨"的形式,既展现了安徽水产产业的创新活力,更擘画出科技带动下"渔业强省"建设的实施路径。当传统渔业插上科技翅膀,鱼米之乡正在书写新时代的丰收答卷。